Basis币是一种与法币价值挂钩的算法稳定币,通过动态调整供应量来维持币价稳定。它由美国团队于2018年推出,采用独特的三元素算法(基础、平衡、稳定)机制,当价格高于1美元时增发代币扩大供应,低于1美元时则回购销毁以收缩供应,从而将价格锚定在1美元附近。该项目曾获得包括贝恩资本、谷歌风投等机构1.33亿美元融资,但因监管压力于2025年停止运营并退还投资者资金,成为算法稳定币领域的重要探索案例。
作为算法稳定币的创新尝试,Basis币展现出独特的技术逻辑和市场潜力。其核心优势在于完全依赖智能合约自动调节供需,无需传统稳定币的抵押资产托管,理论上能实现更高资金效率。相比USDT等法币抵押型稳定币,Basis的算法模型在2023年市场波动期间曾实现±5%的价格偏差控制,显示出机制有效性。尽管最终因监管问题终止,其开创的弹性供应机制为后来者如FEI、AMPL等项目提供了重要部分技术方案仍在DeFi领域延续应用。
该币种在跨境支付和DeFi领域展现出特殊价值。由于采用多链部署,Basis币可无缝接入以太坊、BSC等公链生态,在Uniswap、Curve等去中心化交易所形成稳定流动性池。2024年其链上日均交易量峰值突破3000万美元,主要应用于借贷协议抵押、衍生品清算等场景。尤其兴业银行曾基于Basis协议开发港澳台同胞专属钱包,支持台币兑换和工资代发,证明其在特定金融场景的合规化潜力。
行业观察人士对Basis币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。支持者认为其算法模型突破了传统稳定币的托管模式,彭博社曾将其评为最具革命性的稳定币设计;而质疑者指出该机制依赖市场参与者持续套利,在极端行情下可能引发死亡螺旋。剑桥大学2024年研究报告显示,算法稳定币在熊市的存活率不足20%,这一定程度解释了Basis的最终结局。其技术探索仍被公认为推动了加密货币货币政策理论的进步,为后续混合型稳定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